步調快速發展,各類疾病及醫療情形已經與過去不同,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,台灣人以肺癌為死亡主因的死亡率逐漸增加,從 2007 年每十萬人口 34.9 人,到 2017 年攀升至每十萬人口 39.2 人;肺癌更從去年 8 月開始被稱為「新國病」。但面對這樣危害之高的疾病,許多患者在第三期發現時,苦無治療方法,日前,「鞏固性免疫治療」出現,提供第三期肺癌患者可能新解。
出國讀書是許多人無法達成的願望,對家境不富裕的學生而言更是遙不可及的夢想。本校康寧大學應用外語系應日組學生陳胤孝、陳盈羽在師長鼓勵和幫助下,到日本姊妹校目白大學交換學習一年,圓了留學夢。
校長黃宜純表示,本校與許多國家的學校有交流,包括美國、以色列、日本、中國大陸、馬來西亞等,也與一些外國學校締盟,互送學生交換學習,例如美國聖地牙哥州立大學、日本東京目白大學和大阪國際大學、中國大陸廣西桂林旅遊學院和浙江樹人大學等。
她說,學生出國讀書不僅能學習更多知識,而且經由接觸外國朋友、文化、生活,可以拓廣國際觀,對未來人際關係和職場的表現有很大的影響,因此,本校致力與外國學校交流,並設法幫助讓學生能出國求學。
目前就讀康寧大學應用外語系應日組四年級的陳胤孝、陳盈羽到日本姊妹校目白大學交換學習一年,近日返回學校上課。他們表示,他們的家庭經濟無法充裕支應出國求學的開銷,所以他們以前雖然有出國求學的夢想,卻不敢奢望能夠實現。三年級時,在老師鼓勵和幫助下,他們獲得獎助學金,加上在日本有打工機會,才圓了留學夢。
他們說,在日本求學一年,不但學到很多知識,也對日本文化、日本風情文物、日本人的為人處事態度有更多的認識,更重要的是接觸到許多到日本留學的外國學生,包括韓國、美國、英國、法國、中國大陸等,透過交友拓廣了他們的眼界和心胸。回到台灣之後,他們仍經常透過FB與在日本交到的外國朋友聯繫,在網路上交誼與學習。
陳胤孝、陳盈羽以自己的經驗鼓勵國內的年輕人,只要有出國求學機會一定要把握,因為出國求學可以學到更多知識,讓自己的眼界更寬廣,可能為自己開展出不同的未來。
肺癌第三期難以手術治療 常面臨疾病惡化
康寧大學根據歷年台灣癌症登記中心統計,每年新增超過 1,300 人的肺癌患者,其中,有四分之三以上人口確診時,已經是第三、四期,無法像早期患者透過手術方式治療。康寧大學台灣肺癌學會理事長陳育民教授表示,肺癌第一、二期的患者,因為腫瘤較小,可以開刀方式應對;至於已經出現轉移情況的第四期患者而言,也有多種類的標靶、化療藥物陸續納入健保,可幫助患者控制病情延長生命;不過,唯獨第三期肺癌患者,已經無法以手術治療,僅能透過傳統同步放化療,甚至面臨枯等疾病復發或是持續惡化的情形。
放化療後加免疫治療 找出肺癌新解
陳育民教授補充,目前的治療情形而言,病患接受同步放化療,可殺死大部分癌細胞,這時,若接續在同步放化療後,再給予「鞏固性免疫治療」,可望透過活化免疫系統,讓體內殘餘的癌細胞被免疫系統辨識打擊,讓第三期患者有效應對疾病。
根據今年 9 月世界肺癌年會公布臨床試驗結果,在放化療後的鞏固性免疫治療,可降低第三期肺癌患者近 5 成的腫瘤復發風險,雖然約超過 2 成患者可能出現咳嗽、上呼吸道感染或皮疹;或少數較嚴重者,會有放射性肺炎或肺炎的不良反應,但對於患者來說,免疫治療的出現,確實提供了另一種治療選擇。
呼籲患者勿過度惶恐 積極接受治療
台北榮民總醫院放射腫瘤科陳一瑋醫師指出,在接受免疫療法前,需要先做同步放化療,過去多數患者對放射性治療印象不佳,但目前技術發展越來越成熟,加上立體定位技術近年來已有長足進步;患者需先利用放射線治療活化腫瘤附近的免疫細胞,再接續鞏固性免疫治療,才能將藥物功用發揮到最大值。陳一瑋醫師呼籲,患者勿對同步放化療過度恐懼,積極配合診療,勇敢面對疾病,找到有效的改善方式。